科技赋能,农机也在更新换代,变得更“聪明”。11月24日下午,由中宣部组织并且开展的2024年“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团走进了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近距离感受智慧农机的新本领。
“这可是我们当前的‘明星产品’,农户们喜欢它跑得快,收得好。”中联农机联席总经理郭岗向记者们介绍起目前国内最大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获机TF220。
这台收获机足足有近4米高,前方配备的12行浮动割台,如同伸出一排巨大的爪子。割台成倾斜状,可根据地面起伏自动调整坡度;驾驶舱上部有AI摄像头,对前方作物、路况等进行自识别,同步调整各种作业参数。
“这个大家伙的本领可真不小,一秒的喂入量能达到22公斤,一小时能收割60-110亩地。”郭岗说。在众多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这台收割机可以收割玉米、大豆、小麦等20余种作物,实现一机多用,采用的混流脱粒清选系统,不仅满足高效作业,还能把籽粒损失降低至0.6%以下,大幅减损增收。
同时,TF220还拥有多子系统协同的智控系统“独门绝技”:割台可以随着地面坡度自动仿形,变换收割角度,能实时监控破碎率、损失率、亩产,还能自动根据作物情况调整收割参数;装载的多路监测报警监控系统,可有很大效果预防堵塞或零部件损坏,避免故障发生;还可选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逐步提升收获性能,降低驾驶劳动强度。
运用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在展示现场,记者看到,多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令人目不暇接,从耕作、播种、管理到收割、烘干,覆盖主粮作物生产全过程;有适用于我国北方旱田、南方水田、丘陵山地等区域的产品,也有针对海外市场进行个性化升级的产品。
“就拿插秧来说,作为水稻种植环节的关键工序,其传统操作往往需要两人协作进行。而中联重科的智能插秧机则通过其‘智驾’系统,实现了一人即可独立完成插秧作业,明显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为水稻插秧环节提供了更加‘智慧’的解决方案。”中联重科水稻机械事业部研究院院长员征文表示,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作业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的支持下,中联重科智能驾驶插秧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厘米级的精准作业,可让水稻插秧的行距、株距均匀一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出苗率,为后期的田间管理和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员征文和记者说,就在两天前的11月22日,中联重科首批智能驾驶插秧机发运仪式在常德高新区举行,装载着64台智能驾驶插秧机的运输车队奔赴江西、湖南、安徽、湖北等水稻产区,标志着该项创新成果正式实现商品化上市。
有了智能农机的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势头更好,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更多农民尝到了轻松种田、科学种田的甜头。
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昌贵在介绍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的实时状态。
“请看大屏幕,上面是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的实时状态,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实时显示每个地块的作物生长状态,还提供智能灌溉、施肥管理等多样化决策服务数据信息。”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昌贵说。
中联智慧农业围绕聚焦大田作物智慧种植研发技术与示范推广应用,构建了“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方式采集有关数据,即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地面服务团队、智能农机五个维度。
“经过多年研发试验,我们研发出了效果更好的智慧农业技术,比如水稻的全程精准变量施肥技术,我们利用土壤检测、肥力评价算法、土壤健康施肥算法、遥感长势缺乏诊断算法、变量处方作业技术等,实现水稻生长全过程的基肥和追肥变量施肥,由‘经验施肥’做到‘按需精准施肥’。一个生长季能节约肥料10%以上,增产5%左右,综合增收50-80元,受到了种植者的广泛欢迎。”王昌贵说。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藏粮于技,不断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提档升级,藏粮于地,促进智慧农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农机、农艺、农信有效融合,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中联重科副总裁卢青说。